咨询电话:400-007-8111
取消
战略导向下的管理体系设计
发布时间:2020-10-22 15:27  文章来源:OB欧宝体育   作者:施炜   点击:次
去年我写了一本书叫《管理架构师》,副标题就是“如何构建企业管理体系”。写这本书与华为有一点间接关系。同学吴春波写过一本书叫《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有一次和他一起吃饭,他讲了他和任正非的一段对话。吴春波问任正非,什么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任正非认为,钱肯定不是,那么多有钱的企业都灰飞烟灭了;人才也不是,因为人是流动的,一茬接一茬的。进一步讲,技术也不是,因为技术是变化的,今天的技术和明天的技术不一样。后来任总说,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管理体系,它是承载华为多业务发展的坚实跑道。所谓管理体系,就是企业流程、制度、规范的集成。它是独立于人的。每个人都要遵守这个体系。这是我写《管理架构师》的缘由之一。
构建管理体系,肯定需遵循战略导向的原则。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叫作“一心二门”。所谓“一心”,就是心之所愿,也就是成长的动力和内在的驱动,也可以叫作使命、宗旨。“二门”,一扇门是战略,一扇门是组织。任总也说过,一个企业要发展,战略上要大体正确——因为战略不可能绝对正确,组织要充满活力。战略和组织这两个因素是高度相关的。我觉得管理体系就是战略和组织之间的桥梁。管理体系,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战略的组成部分,具有战略属性。同时,管理体系又是组织的要素之一。组织等于人×体系。人就是每个个体和每个团队。它们像一棵棵树,生长在土壤之中。这个土壤就是组织机制。而组织机制,就是管理体系。
 
一、战略活动化
上面标题的意思是,将战略思想转化为战略活动。任何战略思想,最重要的部分,都是经营思想。战略首先是要解决经营问题。战略思想或者说经营思想,一定要转化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
 
(一) 价值链
企业无论做什么业务,或是做手机,或是做瓶装水,抑或做咖啡……所谓的战略思想,都融合、嵌入在价值创造活动之中。而价值创造活动,最基本的分析工具叫价值链。这是迈克尔·波特在30多年以前发明的一个分析工具。我反复思考,这个链条到目前为止还是成立的。我们把“价值链”按照现在的理念,按照端对端的思想,可以画一个圆。它是一个顾客导向的闭环(见图1)。这张图,就是企业的总流程图。不同的企业,有的是做服务的,有的是做工业品的,有的是BtoB,有的是BtoC,总流程有差异。如果抽象出制造业模型出来,基本上是这样的。那么起点在哪里?起点是需求分析。从需求分析、产品企划、产品开发,到集成供应链、生产,再到推广营销、售后服务,再到顾客关系深化,这就是一个比较标准的端对端的企业经营总流程,可以用三个字描绘,叫“价值流”。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像一条河,这条河里面不断有支流汇入;这条河,水越来越大,因为价值增值了。战略需体现在价值链和价值流里面,这个很容易理解。
 
(二)价值链与商业模式
很多朋友说,现在商业模式复杂了,战略落地的第一步往往是落到商业模式上。直接说到价值链,商业模式往哪里摆?商业模式总共有三种形态,这是我的一个概括。
第一种形态是价值链型,它是商业模式的基本形态。有一本书,在商业模式领域里面销量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叫《商业模式新生代》。这本书讲了商业模式的9个模块(见图2)。这上面就是一个价值链。目标市场、价值定位、沟通和分销(把我们和顾客连接起来,这基本上属于营销的范畴)、价值创造也就是研产销;还有外部价值网,也就是外部供应链等。与图1内容基本上一致。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价值链型的,从价值链开始分析一点问题都没有。99%的企业其商业模式都是价值链型的,且几乎所有的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
我们再看复杂一点的第二种形态,顾客资源型(见图3)。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瑞幸咖啡,它目前是这么一种商业模式:用一个初始价值,就是那个小蓝杯——不仅仅是小蓝杯,它是主要的载体,通过低价格甚至免费,用一定的连接机制(如App、线下终端等),把顾客资源集中起来。我的手机里面为数不多的App,也有一个瑞幸咖啡。瑞幸在中国人民大学西门那儿有个店很火,我问学生为什么买这个?回答说就因为便宜,免费。这只是第一步,吸引顾客资源的第一步。瑞幸现在还是亏损的,可以预见它未来一定要做这样的事情:围绕顾客资源提供延展性的价值。延展性价值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这就是现在互联网以流量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大家可能会说这个跟价值链有什么关系?很简单。这种商业模式也可称作两段价值链。瑞幸提供便宜的咖啡吸引流量,这本身是一个价值链;将来可能会卖早点、水果等其他东西,又是一个价值链。在这种商业模型下,价值链也是一个基本的分析范畴。
我们再来看看商业模式的第三种形态:平台型,也叫多边市场型(见图4)。也就是平台同时服务很多个顾客群。典型的案例如淘宝,既服务买家,也服务卖家,还要服务物流配送以及金融机构……大家经常去的首都机场也是典型的多边市场平台,既服务航空公司,也服务乘客,还要服务那些在航站楼里面开店的商家……机场是最复杂的物理形态的多边市场之一。服务多边市场的平台与价值链什么关系?很明显,它是多条价值链的总和。针对顾客群A,有价值链A,针对顾客群B,有价值链B……
由此可见,把商业模式概念导入进来之后,并不能否定构建管理体系的思考从价值链开始这么一个逻辑。

 
(三) 战略思想:“赢”的逻辑
什么是战略思想?其核心内容就是企业业务“赢”的逻辑。企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想清楚怎么赢。我简单谈谈华为通信设备怎么赢的。华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先后两次替代国外的产品。怎么替代?靠性价比替代。依靠成本优势、服务优势,还有不断递进的技术创新优势。性价比的背后是营销技术双驱动以及战略方向聚焦。营销技术双驱动依托于人力资本优先增长以及管理体系构建。市场的打法上是不对称竞争,集中优势兵力,还有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华为的战术是很清晰的。
“赢”的逻辑(见图5):目标市场、价值定位、研产销价值流,等等。研产销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找到关键驱动因素,也可以理解为关键行动。它们是多层次的:关键驱动因素下面还有细分的关键驱动因素。把每一个层次的关键因素及行动都想清楚了,战略图景和路径就构建起来了。
 
 
把这张图看懂了,也就基本上理解业务战略了。我们举一个服装(休闲服)企业的例子(见图6)。休闲服的目标市场——城市里面的年轻人。它的价值定位有三个:第一是时尚,要有设计感;第二是快速变化,一个款式的衣服,在货架上只买5~7天,甚至只卖3天就换了,一年要做好几万个品种;第三是价格要相对便宜,广告词就是好东西不太贵。


在这样的目标市场定位和价值定位前提下,从产品研发到制造、零售,整个价值流要支撑这三个价值主张。产品研发上怎么实现价值主张?首先是模仿性设计,不是完全原创。当然这有侵权的风险。其次是众包,产品设计外部化,否则自己养多少设计师都不够。再次是品类、品种平台化,形成一个基本的标准和结构之后,再进行创新。上面这些就叫作一级驱动因素,不过可能没有列全。没有这些动作和做法,是不能够支撑价值定位的。
我们再往下看,还有下一级的驱动因素。就“模仿”而言,下面的问题是:模仿的途径是什么?知识产权问题怎么办?所以驱动因素,要一级一级地往下细化。这种战略分析和制定方法可以和流程建设结合起来。企业价值流中的研产销活动,很容易理解,实际上就是一级流程。研产销下一层级的活动,就是二级流程、三级流程……因此流程的分解和细化,就是战略思想、举措、路径的细化,就是战略的落地。这样,就把战略跟流程结合起来了。而流程属于管理体系里面最核心的部分。两者的结合,意味着战略和组织、经营和管理的融会贯通;意味着战略层面的知行合一。
刚才谈了产品开发,下面再简要说说制造(见图7)。要想提升供应链运行速度,则要有自设印染、智能裁剪、分布式加工等驱动因素和举措。而自设印染,还需从面料选择、花色设计、产能布局、环保措施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细化。
零售也是一样,需考虑顾客体验,同时在零售端收集顾客的信息;还要处理库存——可以区域调剂,可以总部回收,也可以店内促销等(见图8)。

上面讲的是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价值流”。其实企业价值创造不仅仅是价值流和研产销,还有人力资本增值、资金筹措使用、技术开发等保障性、使能性活动。还有支持性的活动,如信息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图9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企业所有的价值创造活动,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核心的还是辅助的。
 
(四) 四类价值创造活动
依据图9,我在设计整个流程体系的时候,把企业所有的价值创造活动分成了4类(见图10)。这是一个创新的结构。第一类活动是牵引性活动,我把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分解以及年度计划与预算管理等),作为了牵引性活动——牵引其他活动的活动。有的企业是把战略活动作为支撑活动,我认为太贬低战略活动了,不能体现战略导向。我记不清哪一次看到华为的文件里面,把战略流程放在最上面,但最近华为公布的17项一级流程,并没有这么安排。第二类活动是增值性活动,也就是最重要的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第三类活动是要素性活动,包括人力资本、资金、技术三项要素的动员、开发、使用等。这也是一个创新,把要素性活动从支持性活动中分离出来,并进行了提升。要素性活动是企业能力性活动,在未来的竞争中,其战略意义会更加重要。人力资源部门的人要充满自信地说,没有比人力资源更重要的经营部门了。第四类是支持性活动,比较容易理解。其中,信息流比较特殊,既属于支持性活动,也可以属于要素性活动。

如果细看可以发现:我们有些活动叫“流”,有些活动叫“管理”。凡是带“流”的属于经营,凡是带“管理”的自然属于管理。这是对经营和管理概念的一个区分。
二、活动流程化
 
(一) 企业一级流程框架
根据前面的4种分类,我设计了一个中国企业一级流程的框架,26个流程(26个流程是全书的主要内容,无法在此用一张图表展示,请读者参见《管理架构师》一书。——编者注)。华为一级流程17个,美国生产力质量中心的一级流程大概不到20个,不同的版本不完全一样。我们归纳为26个后我的一个学生认为切割得太细了,不利于体现端对端的思想。这也有一定道理。我们为什么要归纳多一些?这里边有问题导向和考虑到中国国情的因素。以战略管理为例,我们设计了5个一级流程。其中“理念架构管理”,全世界其他地方可能都没有,就是提炼核心价值观,撰写和推广企业文化大纲,这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再例如,很多企业搞不清楚实体绩效管理和人事绩效管理的关系。我每次去讲课,这个要讲半天。所以我们把实体绩效管理专门拎出来,作为一级流程。这是问题导向的。
第6~9个一级流程是价值流,不能变。和寻常的研产销结构相比,把需求分析独立出来了,集成供应链不变。而传统的营销及销售流程、客户关系管理流程,不能完全囊括互联网时代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交互关系,因此专门设计了内容复杂的一级流程:顾客连接。
在要素性流程中,人力资源弄得比较细致,比如说国外企业的流程里面可能不会有干部管理流程,我们基于中国国情,专门编写了干部管理流程。再例如考虑到现在很多民营企业杠杆率过高,专门加了债务危机管理流程。这些是根据现实情况加进去的,企业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删减。与技术相关的要素性流程设计时,我们安排了技术吸纳、技术研究以及知识产权管理三个一级流程。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技术吸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是什么样的关系?现在一般把企业的开发分两个层级,产品开发以及与产品相关的应用技术的开发,放在产品开发里面,真正的技术研究作为一个单独的流程。
支持性的一级流程中,涉及信息系统、数据资产管理、会计核算、战略性财务管理等,以及社会责任、审计、法务管理等。支持性的管理活动并没有全部列为一级流程,而是突出了其中的重点。
(二)好大一棵树:流程的细分
有了一级流程的框架性目录之后,就要对流程进行分解,从一级流程出发,分为二级、三级、四级流程体系。为什么取了个名字叫“好大一棵树”?把图11逆时针旋转90度,就是一棵树的一半。一级流程就是主干。这里我们要说明两点:第一,企业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流程活动。企业里面的大部分活动是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逻辑的流程活动,但是也有一些活动是非流程活动。不确定的活动就是非流程的。我举个例子,一个小伙子谈恋爱,约一个姑娘见面,事先做了准备,兜里面插了两枝玫瑰花。结果跟那个姑娘一见面,女孩说了一句话:我最讨厌别人给我送玫瑰花了。这个时候,事先设立的流程不起作用了,不能把玫瑰花拿出来了。企业里面类似的非流程的活动有客户沟通、创意讨论等。非流程的活动主要通过小组讨论等机制来解决问题。

流程分解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分解得越细越好?也不是。有两个相关标准可以作为参考。第一,流程的内部或活动环节模块(流程图中的某一个小方块),不需要再分解,员工已经会做了。比如家里有一个姑娘十六七岁了,都上中学了,肯定会刷牙了,就不需要贴一张纸,说刷牙得分五个步骤。最细化的流程下面,直接对接作业指导书。第二,有一些工作虽然要分好几个环节,但是当某一个职位,或者某一种角色,从工作量和质的角度能够独立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这个任务的内部实现步骤就不需要再细分了。比如做西红柿炒鸡蛋,需要先洗西红柿、切西红柿,最后再炒西红柿。不用别人配合,一个人就能全做完,这样也不用进行流程分解了。
 
三、流程组织化
 
(一)基于流程的组织分工
流程组织化,意味着把流程和组织结合起来了。所有的组织设计都是基于流程的设计,这是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
26个一级流程由谁来做?这就是一级部门的划分和设立问题。基本方法是流程和组织(机构)相对应(见图12)。当然这个对应和部门划分是有弹性的。例如说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架构设计这项流程,显然应对应于企业文化部门。国企有党办,管理企业文化没问题。小的民企可以把企业文化管理职能放在人力资源部,也可以放在总裁办。由此可见,我们在具体设计部门的时候,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把这些流程活动全部囊括。
 
(二)组织分工:粗与细
组织设计的时候,还有两个重要变量要考虑。第一个变量是组织的宽度,即分工的粗和细。我举个例子,价值流的一级流程包括需求分析、产品开发、集成供应链、顾客连接(见图13)。可以根据这四大模块形成4个部门:需求分析部、产品开发部、集成供应链部、市场部。但是需求分析部也可含到市场部里面去,这样就少了一个部门。不同的流程层级,都有与之对应的组织分工程度的问题。
分工的粗和细,决定管理的扁平程度。影响组织宽度的变量很多。例如人很厉害,一个人可以多能,就可以少分几个部门。如果想培养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部门可以分得细一些。这还涉及领导人的习惯。有的领导人喜欢管理幅度宽一些,有些则不然。
 
(三)组织层级:组织单元的个数
除了组织宽度外,另外一个变量就是层级。宽度越宽,层级越少。组织的架构类似于一个俄罗斯套娃,里面套几个娃?也就是从决策层开始,一级、二级、三级……组织单元的个数(见图14)。最小的组织单元是职位,例如结构工程师,若干工程师合起来构成结构开发组,再往上是产品开发部、研发中心。可见组织单元有大有小,它是职位的集合。
这里我顺便说一下,很多企业为什么效率低、签字环节多?原因之一是把组织的层级和职位层级混同。组织层级可能只有4个,但是职位可能有10个。假如说研发中心,可能有总经理、副总经理,还有总监、副总监等。有关事项签字决策的时候,并不需要每一个职位都签字。每个组织层级只需一个人作为代表签字即可。不过,有些事项需某一组织层级决策群体集体决策或民主决策。
组织设计的行为路线,可以从组织大的结构开始,再考虑集成式的组织单元,再到职位,这是自上而下的路径。也可以反过来,从职位开始,把职位合起来,变成组织单元;再把较小的业务单元合拢成较大的组织单元……这是自下而上的路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儿所讲的组织设计,是基于单一业务的。如果是多业务,则需考虑与之对应的复杂组织形态,如事业部制、矩阵制以及分布式等。
 
四、组织协同化
活动流程化、流程组织化之后,组织要动起来,要配合协同起来。驱动组织协同运行的有三种机制,也就是三种责任、权力配置类型,下面分别说明。
 
(一)权力机制
权力机制是依靠上级指挥来使组织运行的责权结构。责任在指挥者那里,权力也在那里。只要权力机制存在,科层制是不可缺少的(见图15)。

除纵向、垂直的权力机制外,还有圆形的权力机制(也称“同心圆制”),一个领导对所有的部门(见图16)。此外,还有网络式权力结构,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彼此联系,但是有一个起协调作用的中心(见图17)。这是弱权力连接,而科层制和同心圆制是比较强的权力连接。
 
(二) 流程机制
流程连接,就是回归事情本身,按照事情的逻辑和进程,哪个环节该谁做就谁做,不考虑等级。到了数据化的时代,组织最好是在数据的驱动下来运行(见图18)。山东有一个酷特服装,特别强调它的车间里面没有车间主任,没有班组长,为什么能做到?就是因为流水线每一个工序上都有很清晰的自动指令,每个岗位的工人今天做什么,有什么要求,清清楚楚,当然不需要领导来安排工作。

有很多企业为什么流程漫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一个部门内部要走流程且对外开放。同一个部门内部可以按流程运行,但是你不能让外部的人去到部门里面走流程。比如我是一个分厂厂长,要招工程师,需要人力资源审核,不能让我去找人力资源的这个主管、那个科长签字。现在特别强调模块的集成、责任主体的合拢(见图19)。一个批准、审核需求产生了,输入进一个责任机构,不管内部如何运作,只要看结果就行了。所以,我倡议,不管是多大的企业,95%的事项决策环节应实现“事不过三”,不超过三个人签字,含发起环节。如果超过三个环节,就是浪费。
 
(三)交易机制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简化管理、激发组织或团队活动,可以引入交易机制,即企业内部通过组织单元之间的交易来实现运作协同。这是把企业外部市场机制引入了组织内部。这种机制适用于车队、食堂等服务机构,也适用于研产销等主体部门。它们彼此进行利益交换,下面有企业的各种平台支持。交易机制同样有不同的强度(见图20),对应的组织形态有独立核算的事业部、分支公司,有虚拟的或具有法律地位的经营实体,还有一些参与分享的专业性经营机构。采购、研发、销售等环节,都可以导入不同程度的市场机制。
企业内部有任务型的团队,就像一个球队,内部有多种连接机制。有权力机制,也有彼此的默契和信任,这其实是文化机制和流程机制。另外,企业中有一些自组织,依靠彼此共同认可的规则来协同。比如一群鸟,在没有领导的情形下能够飞到千里之外,关键有两个所有鸟儿共同遵守的规则:第一,前面的鸟不能挡住后面鸟的视线;第二,两只鸟翅膀触碰的时候,要迅速拉开,不要有冲突。这是数以万年、千万年甚至更长时间,鸟儿在进化中沉淀下来的种群生存基因。如果移植到人身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文化传统。

注:本文为施炜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主办的“2019年(第七届)人本中国论坛”上的讲话。

自媒体
备案信息
京ICP备100123322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123222321号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8111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群众大街6号中国银行与市政府旁114号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517zhuce.com
知识中心: : 邮箱登陆
Copyright @517zhuce.com All Right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