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对很多事情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自己的体会是,人到了50岁要保持一种健康状态,不是仅靠锻炼身体就可以达到,更重要的是要对生活和事业有一种持续的激情。如果失去了对事业和生活的激情,人的情绪就会低落,生命就会走下坡路。人固然不能和自然规律对抗,但是可以重塑自己,即要让身心更和谐、让大脑更有活力,不断激发内在的潜能。
向着更高远的道路前进。“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企业家一次创业成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所面临最大的障碍就是“小富即安”。创业激情被享受成功代替,不想持续奋斗;舍不得放弃已得到的各种荣誉,不敢自我突破了,这是企业家难以挣脱的“目标追求封顶理论”。随之而来的是整个高管团队的懈怠,是企业成长的“天花板”。
某种角度来看,企业发展的“天花板”其实就是企业家的理想追求和使命感的长度及深度。中国很多企业发展到今天之所以停滞不前,就是企业家和企业高管“目标追求封顶”,出现人生价值迷茫、找不到事业激情,导致整个组织没有激情、没有活力,最终失去了竞争能力。企业要建立起自身的假设系统,期许越高,成就越大。有一个高远的、正确的假设系统,才能引领企业迈向更高远的道路。
建立透明、开放的企业治理规则,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很多人纳闷,为何王石能做到事业和生活都精彩无限?万科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级企业?我认为这是因为作为创始人的王石始终坚持“让阳光照亮体制”,按规则治企、按职业化行为要求自己和职业经理人。万科的成功从某种意识上是王石及其万科人所创造的企业治理规则的成功,是以机制和制度激发的组织能力的成功。
王石最让企业家难以企及的是他在成就企业的同时,也成就了个人精彩而丰富的人生,健康和快乐的生活。而许多中国企业创始,由于企业没有组织规则和组织能力,要么企业做大了,人进了监狱;要么企业做大了,家庭和身体做“没了”。王石能去爬山、航海、游学,是靠企业建立起的透明、开放的机制与制度,使他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在更高层次上去思考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哲学命题。
始终保持谦卑和开放的心态、做大自己的格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凡是那些出了大事的企业家,都是因为成功之后,过于自我膨胀,不知自己是谁了,不把政府和客户放在眼里;听不进任何意见、吸收不了新东西,独断专行;只会批判别人,不会批判自己。“上帝要让其亡,必先让其狂”,就是这个道理。
越是成功,越应始终保持谦卑和开放的心态,如果不去主动学习、不去不断地吸引新能量,人的思想就会受限、人的心胸格局就会萎缩。真正大成的人,是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始终有空杯心态的人。柳传志、任正非、王石为什么成功?我认为最根本的在于他们有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自我突破进取的精神。
懂得妥协与具备灰度领导力,不断修炼道德修养。企业家要学习“灰度”的驾驭能力,在混沌中找到方向,在黑白之间找到平衡点,平衡驾驭内外矛盾关系;同时还要有坚定的道德力量,有道德的修养;越是站在高位,越是要以自身的道德修养包容人、感染人。
目标坚定执著,不被诱惑所动。一次在与柳传志交流时,我曾问他为什么能坚守于企业的追求,而不是去搞政治、做官。柳传志回答:“我知道自己这一辈子要什么,人生价值定位是什么,我为企业而生,我这一辈子就是干企业的,有了这个终极目标就可以放弃很多东西,就会执著如一。”当年在中关村有两个创业型企业,一个是柳传志领导的联想,另一个是万润南领导的四通,而联想为什么更为成功?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将企业做大做强,如果要寻找政治家的感觉,就有可能使个人追求与企业目标难以契合,要么将组织引入陷阱,要么被组织抛弃。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保持正能量输出。张瑞敏说企业家只能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要有自我释放压力的能力,否则就会得抑郁症。企业家不仅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还要具有感恩心态。相信成功并不是完全靠个人的努力和付出,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如此就不会天天对着员工发牢骚、抱怨,成为负能量场。人一辈子要和两类人打交道,一是有能力的人,一是有正能量的人。天天抱怨怀才不遇的人就会是怀才不遇,天天和赌徒在一起就会成为赌徒。
与高手过招,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有记者请我谈对任正非的印象,我说任正非经常“血洗”我们教授的知识。他经常和世界级企业家交流,与高手过招,他的学习精神、融会贯通能力是很多人比不了的。学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和高手过招、和比你能干的人交流,只有与高手过招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才会有危机感,才能成长。像柳传志创建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有46位企业家,最初他们的企业都是小企业,但他们经常一起思考解决企业的问题,一起思想交锋、知识碰撞、相互追赶,最后这些企业都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
相信分享、共赢,始终抱持开放的心态。企业不仅是企业家的,也是员工的、是社会的。尤其在人力资本优先发展,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共创、共治、共享的当前时代,企业家必须比过去更加重视分享与共赢。
以价值创造为本,享受竞争。很多企业做大了就感觉不到来自市场的变化。张瑞敏所讲的,做企业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关注外部的变化,时刻提高自己对外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什么企业能称之为“时代的企业”?就是能够与时俱进的企业。当企业漠视外部环境、自我感觉良好时,就是企业出问题的时候。
以价值创造为本,享受竞争,这一方面要求企业家要不断主动“蜕皮”,寻求自我突破、进化,而不是等外部环境来逼迫你进化。另一方面,越是在成功的时候越是要有危机意识,越要主动变革。此外,还要时刻把危机意识传递到企业的上上下下,让全体员工明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人,是真正忘我去工作的人,以不断奋斗为追求的人。
以“大善”为自己和企业的终极追求。纵观国内外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企业家,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后,都不是单纯地在欲望的驱动下积累财富了,而是在信仰下的使命感驱使,追求一种哲学上的终极意义。即利他精神,厚待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为员工、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企业最初可能是靠着利己的欲望取得成功,但要持续成功,则必须有利他精神才能获得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