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8111
取消
管理者,终生都在与组织的“习得性无助”做斗争
发布时间:2021-03-02 11:38  文章来源:玮哥说书(ID:weigetalk)   作者:陈玮   点击:次

文 / 陈玮,北大汇丰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曾任合益集团东北亚区总裁;原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兼CHO

来源:玮哥说书(ID:weigetalk)

OB欧宝体育e洞察已获授权,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01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常常会遇到一些管理者,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存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无助感。

谈到某类问题时,他们中的有些人会说,没用、没戏、没辙!都试过了,解决不了!

这种无力和无助感,使人感到深深的压抑。不知道天天身处这种体验中的人们,日子是怎么过的。

其实,组织中的人们,特别是中高管,很容易陷入到所谓的“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

“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是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 提出来的。他曾经分别在动物和人身上做实验,发现了“习得性无助”这种现象。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塞利格曼在实验中把学生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他们可以通过按钮让噪声停止;第二组也听到噪声,但他们的按钮不管用;第三组是对照组,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就对受试者启动另外一种实验:被试者还会听到刺耳噪声,但这次他们拿到的是一种控制杠杆。如果被试者使用杠杆,多少可以控制噪声。

但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受试者,他们在新的实验中,多少学会了控制杠杆,以试图使噪音停止。

而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竟然听任刺耳的噪音继续下去,也不去试图控制噪音!

通过一系列实验,塞利格曼指出,在面对人们难以控制的环境时,有人会在认知上接纳这一现状,并将其看成是现实,甚至看成是永久的现实!

也就是说,即使情况发生变化,他们也不愿相信他们控制并影响大局。他们已经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

有时,这些中高管可以看到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但他们就是不相信这些事情可以被解决;

有时,这些中高管甚至连问题都看不到,更不用说建立起决心、勇气去解决这些问题了!

要想脱离这种“习得性无助”,人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已经身陷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种习得性无助对事业、家庭和个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

如果意识到自己已经深陷其中,并希望从中自拔出来,不妨把巨大的挑战拆解开来,把“问题大象”这个庞然大物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争取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然后谋求“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获得全局的改观!

02

警惕组织的五大“习得性无助”

在平安知鸟和一刻Talks的巅峰讲堂上,我讲过组织的五大“习得性无助”,即对周围环境和自己的掌控感觉到无奈、无力和无助。

无法All in的问题:为什么要全心全意地干呢?意义在哪里呢?就算努力到无能为力又怎么样呢?因此很多人无法认真投入到工作中去。

持续“内卷”:内卷是一种惯性,难以自拔。大家没有时间和空间认真思考一下破局、破壁和破圈的机会在哪里,因此只能低水平重复,量变无法产生质变。

不说真话: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造成的装、不讲真话。别人都这样,只有我说真话不是傻吗?长此以往,各级领导都听不到真话,决策质量越来越差。

一路被“叼”,我也“叼”人家:狼性文化强调效率和执行,培养出很多干部只有一招就是“叼人”。这种习惯势必蔓延,使得组织中很多管理者只知道靠“叼”人做管理。这种简单粗暴的领导作风强化了等级体系、损害了创新文化的塑造。

在“内耗”中浪费青春:内耗似乎是整个社会的通病。内耗变成一种习惯,打击了人的斗志、消磨了人的精神,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以上五大组织的习得性无助,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与领导力的重塑!

自媒体
备案信息
京ICP备100123322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123222321号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8111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群众大街6号中国银行与市政府旁114号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517zhuce.com
知识中心: : 邮箱登陆
Copyright @517zhuce.com All Right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