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8111
取消
郝照平:“四支队伍”推动航天事业由大到强
发布时间:2020-10-21 15:53  文章来源:OB欧宝体育   作者:enotsnhc   点击:次
事业发展与干部成长相互促进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航天一院。航天一院是航天系统内的称呼,我们的正式对外名称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一院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航天一院是最早成立的、现在也是最大的研究院,所以叫发祥地;二是中国航天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说的是航天一院一直在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三是航天事业人才的摇篮和“黄埔军校”,主要讲的是人才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航天一院一直以来,主业都是为国家研制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从没变过。建院60多年来,航天一院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事业发展和干部成长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航天一院培养了大量的干部人才。一方面,培养了很多科学人才,特别是工程技术专家,走出了不少两院院士、大国工匠;另一方面,培养了很多优秀管理者,包括党政领导干部。简言之,航天一院发展的60多年,是事业发展、组织成长和领军人才辈出共赢的60多年。
 
时代背景和企业转型对干部的要求
回顾中国航天创新发展历史,有几个阶段、几件事情和几个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件事,初创阶段,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对于要不要搞国防尖端武器建设的问题,当时难以下定决心。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国家组建了国防部五院。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主要原因是国际形势所迫、国家安全所需。那么,谁来做这个事情?毛泽东主席很慎重地问周恩来总理,我们要搞“两弹一星”,有没有人才、有没有技术、有没有基础?周总理做了很多调查后回答说,我们有人才,以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这“三钱”为代表。
在这种情况下,在美国已经是尖端科技领域著名学者的钱学森,用了五年的时间,踏上了回国之路。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时,美国军方高层不同意,说一个钱学森顶5个师的战斗力。结果是,回来一个钱学森,就使中国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武器,实现了零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国防工业体系建立。这就是领军人才,是实现事业开创性的代表,钱学森是航天一院的第一任院长。从这段故事中可以看出大时代背景下,事业发展和领军人才的关系。
第二件事,改革开放时期,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航天事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当时的大背景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以航天为代表的军工领域,同样在按照中央的要求进行改革开放。在军工领域中,中国航天的改革开放也是开始得很早的。1985年,中国政府向全球宣布,要把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到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
为什么要走这一步?是因为当时的航天工业部还在政府序列,虽说依靠国家“吃皇粮”也能生存,但我们要主动走向国际,在国际上看看我们有没有实力。那段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王永志,航天一院的第六任院长。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航天飞机“挑战者”失利,欧洲的几个火箭项目也失败了,国际上对于运载火箭的发射需求非常急迫,这给了中国一个契机。王永志和几个技术专家,就拿着中国科学家设计的火箭草图到美国去做市场宣讲,特别是向保险界做宣讲,向他们介绍说,两三年内可以用这个火箭把用户需要的卫星发射成功,最终美国人相信了。我们用市场的推介,得到了客户的信任,拿到了启动资金。回来后,我们将这个情况向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于是我们用了18个月的时间,就把“长征2号”捆绑式运载火箭送到了太空,创造了一个奇迹。从那时起,中国航天的商业化开始了,国际化也开始了,世界航天舞台上有了中国人的一席之地。
第三件事,发生在世纪之交,它奠定了我国航天大国基础。那段时间,以载人航天工程为标志的国家科技重大工程论证上马,同时要培养一大批跨世纪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者。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20世纪90年代上马之时,中央就明确要求,航天重大项目必须要为国家培养一支完整的跨世纪人才队伍。现在看,中央高瞻远瞩、英明决策,航天事业感染人、培养人,压重担、出成果、出人才。一大批两院院士、总设计师、大国工匠正成为航天事业的领军人才,同时也涌现了一批现已在党的事业重要工作岗位上的高级干部,如张庆伟、许达哲、马兴瑞、袁家军、雷凡培、吴燕生等,这都是载人航天工程项目上马的时候,重点培养的跨世纪领军人才代表人物。其实航天重大工程上马之初,组织即有意识地选拔人才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历练,现在来看,在顶层的人才战略布局上,成效非常明显。
第四件事,从党的十八大开始至今,我国坚定迈向航天强国。中央提出,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由大到强。那么,由大到强的使命由谁来做?必然要有一大批人才,特别是一些核心的领军人才去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013年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航天系统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号召,就是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人才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就显得至关重要。
 
新时代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近两年,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即在由大到强的过程中,航天一院作为排头兵,怎么实现新的挑战和使命?在干部队伍方面,我们提出打造“四支力量”,建设“四支队伍”。从2016年开始研究,到2017年开始准备,再到2018年开始全面深化改革,航天一院着力打造从人才队伍体系到干部队伍模型,再到任职资格体系,最后到组织框架和流程实施的系统变革。
什么是“四支队伍”?总的来说,就是新时代航天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
一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队伍。航天一院有18000多名党员,其中相当于正局级的有上百人,我们要依靠这些人,使这些人成为每一个“方面军”的领导者。因为我们的事业需要《亮剑》中李云龙式的干部,也需要赵刚式的干部。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这是我们的第一支队伍。
二是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是治国理政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来源,肩负着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国有企业要进行市场化改革,管理者将来要走职业经理人道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特别是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很迫切。这是目前我们所欠缺的,也是未来要大力发展培养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队伍,与世界接轨,这是第二支队伍。
三是核心人才队伍和大师队伍。主要是航天事业发展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的人才主体队伍以及相应的领军人才,从事基础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现的科学大家、工程大家、大国工匠,这是核心人才队伍中的大师队伍代表。目前看,在航天一院这支队伍数量多、结构好,但更要加大科学大家、工程大师的培养力度。
四是青年人才队伍和后备骨干,事业发展、组织基业长青所必需的持续的战略后备力量。航天一院3万多人中,65%是青年人才,大有可为。
要实现由大到强,这几方面缺一不可。主体是核心人才队伍,关键是党员干部队伍和企业家队伍。目前,我们正在按照这个计划进行培养、设计。
总的来讲,航天事业60多年的发展中,我们始终把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主线。在这条主线中,充分适应发展的时代使命,积极推动组织变革,关键是有效发挥好核心人才和领导干部的引领与骨干作用。
 
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是使命价值观的认同。好的干部自己就知道怎么干,而且会把团队带得很好,使各成员价值观趋同。有些干部不能较好地适应所处的位置,怎么可能带好队伍呢?这种情况我们也有,特别是任职时间长了以后,自己不学习、惰怠了。把工作要当成使命干,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二是自我完善能力。善于学习思考,不断觉悟,持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能够内驱式成长。社会变化太快了,方方面面都需要快速适应,但有的人观念意识转变得慢,觉得自己在这个位置干得很好,自己的所有命令别人就应该听,但其实他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已经不够了。所以班子里一定要有年轻人,有思想、有活力、有闯劲的人一定要占一定的比例,以保证干部结构是合理的。
三是一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始终难以完全突破的三项制度改革,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有时候一个人(一把手)对于企业影响太大、太长远了,如何培育、选拔、使用、评价、监督,不仅仅是干部本人和管干部的部门的责任,更多是要建设适应于时代发展、组织变革和使命驱动的机制,尤其是建设“忠诚干净担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和“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机制。
自媒体
备案信息
京ICP备100123322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123222321号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8111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群众大街6号中国银行与市政府旁114号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517zhuce.com
知识中心: : 邮箱登陆
Copyright @517zhuce.com All Right Reserved.
XML 地图